土家族主要聚居在哪些地方?
土家族總人口為8353912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我國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其中,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主要分布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土家族以前有什么自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密基卡”或“貝錦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侮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改土歸流后,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土家”作為族稱,是在較晚時期出現的。民國時期的《咸豐縣志》將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稱為“土家”,而將當地漢族移民稱為“客家”。土家族大姓主要有向、彭、田、覃、譚、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