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是什么意思?
均田制是中國古代從北魏(485年)至唐朝前期(780年)推行的一種土地分配制度,其核心是國家將無主荒地按人口分配給農民耕種,部分土地可永久占有(永業田),部分需歸還官府(口分田)。
![]()
井田制和均田制的區別是什么?
一、出現時間
井田制:出現于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得很成熟。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
均田制: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共計實施了295年。它是封建王朝的一種土地制度。
二、制度特點
井田制:
土地被劃分為多個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得名。
土地名義上為天子所有,但實際為各級奴隸主的私人領地,由奴隸主授地給奴隸耕種。
井田分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奴隸集體耕種,私田則由奴隸主或庶民耕種。
土地不可轉讓和買賣。
均田制:
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
土地為國有制,但耕作一定年限后可歸農民所有(露田需死后還官,桑田可世襲)。
地主階級的土地并不屬于均田范圍。
在一定條件下,土地可以買賣。
三、維護的階級利益
井田制:代表整個奴隸主階級占有全國所有土地,維護的是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均田制:旨在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通過分配土地給農民,增強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四、土地耕作者與賦稅繳納方式
井田制:土地耕作者多為奴隸,他們通過耕種公田來繳納地租,即勞役地租。
均田制:土地耕作者多為自耕農,他們通過繳納糧食、布帛等產品來繳納賦稅,稱為租調制。
五、目的與影響
井田制:與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目的是保障各級貴族的生活,鞏固奴隸制統治。然而,隨著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漸瓦解。
均田制:旨在建立一套限額授受的土地制度,以減緩土地兼并,使農民擺脫豪強大族的控制,轉為國家編戶,從而保證政府賦役來源。均田制的實施對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推動了府兵制的產生,并增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然而,隨著人口增長和土地兼并的加劇,均田制也逐漸崩潰。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