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基諾族房屋有什么特點?
傳統基諾族房屋與現在稍有區別,大致有兩種:一是有一個火塘的竹樓,內居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體成員五六人至十余人。據說20世紀40年代國民黨軍隊進山鎮壓基諾人民起義前,許多村社都存在著有五六十人的父系大家庭,幾代人在一個男姓家長領導下集體勞動,吃大鍋飯。另一種是竜帕寨的長方形竹樓,長約三四十米,寬8至10米,樓內共居著同一父系氏族的數代人,進樓有一通道,用石頭砌邊的土臺上等距離并排著各個小家庭火塘,火塘兩旁是他們的臥室,進門右邊第一間為家長寢室。這種大長房雖然也有一個男性家長,但各小家庭已有了自己的家庭經濟,按小家庭為單位獨立消費。1940年時,竜帕寨的一個大竹樓曾住著同一父系氏族的31戶,共125人。每個竹樓都有一個男性家長——“卓巴”,假如此家的男子去世而無“卓巴”,則拆掉房子,婦女必須改嫁或回娘家,沒有繼承門戶的權利。這種共居分炊的習俗生動地反映了父系大家庭向小家庭村社過渡的情形。
基諾族婦女有哪些傳統手工藝?
基諾族的傳統手工業規模小,尚未形成商品生產,基本上還是自給自足經濟的一種補充,也沒有從與農業中完全分離出來。紡織和刺繡是基諾婦女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基諾山,隨時都可以看到婦女或手持紡輪捻線,或穿針引線刺繡。紡線的技藝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熟練掌握。織布是成年女子特別是已婚婦女的一項活計。她們用一種原始的腰機織布,把經線的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木柱上,席地而坐,雙手持梭將緯線來回牽引,然后用砍刀狀的木板打緊,織出厚實耐用的“砍刀布”。每年秋收之后,婦女們忙著去除棉籽,彈花、紡線、染色。刺繡主要用于服飾。基諾族女子從小就必須學會刺繡、縫紉的技能,成年后便要親手刺繡手帕、挎包、花帶等信物送給戀愛對象,定親后女孩還得紡織和刺繡一批衣被作為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