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群山環抱中的樂平里(無人機拍攝)。新華網發 郎煜華 攝
湖北省秭歸縣樂平里一位老詩人在《致屈原》詩中寫道:今年屈原廟里詩韻鏗鏘,吟誦的是你畢生追求卻從未見過的盛世華章……
樂平里青山綠水環抱,風景秀麗,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生地。一千年前,三閭騷壇詩社便在這里設立,延續至今,被稱為“第一農民詩社”。
詩社連續17年在樂平里屈原廟前舉行紀念屈原的詩會活動,收錄社員詩篇3萬多首,謳歌新時代農村的新風新貌新人新事。今年端午,全國各地有100多名詩人驅車前往,一睹詩社濃濃詩意盛況。
圖為2023樂平里端午詩會合影
新《桔頌》新韻味新追求
樂平里的農民詩人,大多世代種柑桔。他們的桔頌新詩如一股清流,有新韻味、新情懷……
40多歲的農民詩人黃海軍是回鄉創業的村干部。他帶頭成立了桔農合作社,刻苦鉆研成為柑桔技術員,培育的優良品種倫晚橙在宜昌市評比中獲得優秀獎。他在《新桔頌》詩中豪情地寫道:“老嫗食后肉無味,童幼初嘗糕不香。莫問此珍何處有,屈原故里是吾鄉。”
通過育苗和品種改良,他把全村柑桔畝產從原來1900多公斤提高到2500多公斤,把全村4200多畝柑橘品種改良了80%。面對柑桔育苗成功的喜悅,他把致富體會寫進詩中:“幽林深處有新霞,一片盈眸筑我家。昔日荒丘何復在,臨風欲舉露金芽。”
桔農宋文興說:“我們這里,詩中桔、詞中橙是永恒不變的題材。大家不僅吟屈原的,還寫現代的。”他近6年寫了一千多篇詩,柑桔詩占了大半。
詩鄉要長“金豆豆”
圖為農民黃光文機采茶葉作業。新華網發 亞蘭攝
“家鄉的土地長不出金豆豆嗎?沒有致富門路嗎?”黃光文不信邪,通過學習詩詞文化增強了自信,結束外地打工的生涯,毅然回到家鄉承包種植50畝茶園,逐漸富裕起來。其中甘苦,他寫了一首《取經》詩:“欲窮茶譜赴他鄉,踏雪師門吐衷腸。歲月嗟跎莫嘆惜,只依科技寫鴻章。”明前茶采摘前,他看到辛勤的勞動換來一壟壟豐茂的茶樹新葉,即興而作:“千峰疊翠沐朝霞,西嶺初驚見嫩芽。不是村姑靈指巧,陸翁何有漫煎茶。”如今他注冊了自己的商標“金園新茗”,利用樂平里鳳凰溪秀麗風光,按“公司+茶廠+觀光”的模式,帶動家鄉茶葉上品牌增銷量,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位詩人在屈原故里看到了制作精良的手工刺繡,得知叫三閭刺繡時,即時寫下《醉桃源》詞:難封難斷舊時香,恍如羋月娘。海棠花綻紫羅裳,欲呈心上郎。
手兒巧,線兒長。眉彎笑靨揚。小針穿過幾滄桑,云天織錦張。
圖為三閭刺繡非遺傳承人成為。新華網發 亞蘭 攝
興起于漢代的三閭刺繡,前些年被一位80后的女大學生成為傳承下來。她成為三閭刺繡非遺傳承人,并創辦了湖北慢工繡藝有限公司。每一幅刺繡作品都融入了屈原故里的山水、風物、民俗、神話等元素,都展現了屈原故里人民對屈原的敬仰和緬懷,曾獲得全國旅游商品大賽的金獎。這家公司目前已帶動屈原村和周邊婦女近百人從亊三閭刺繡,獲得可觀收入。
成為作詩道:“花隨玉指添春色,鳥伴金針飛羽毛。云髻高疏生富貴,霞裳艷溢弄新潮。”
圖為宋華明(中)在規劃蘭花養殖大棚。新華網發 亞蘭 攝
宋華明,三閭騷壇中的青年詩人。一年前他宣布“我此后人生與屈原的蘭花結緣。”“昔日偷閑煮淡茶,今朝興起訪蘭家。秋風不躁尋香路,引入仙峰邂異花。”這首《尋蘭》詩道出了原委。原來他放棄了在宜昌市的企業高管工作,毅然回到秭歸縣加入了湖北屈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屈原文化賦能蘭花產業發展,帶動周圍農戶一起種植、培育、銷售蘭花,共同致富。
詩鄉致富頌新路
6月20日,端午前兩天,屈峽路通車,成為三閭騷壇詩人們吟誦的新話題。
圖為剛通車的屈峽路一角。新華網發 亞蘭 攝
屈峽路是從樂平里通往香溪河及滬蓉高速公路的必經之路。菜農李國恒對過去的屈峽路作過生動的描述:“盤古開天劈此谷,兩闕壁立楚云孤。蜿蜒曲復陽光暗,寂寞通行魅影疏。”屈峽路修復后他高吟道:“于今車馬奔騰速,大道柏油一望舒。”即將通車的琵琶橋與屈峽路相連,將從根本上改善樂平里的交通條件,串聯起昭君村、香溪河、七里峽、樂平里、五指山、大老嶺等旅游景區。歷盡滄桑的老詩人熊軍程欣喜地吟道:“爆破穿鑿功重巨,翻修拓展苦疊出。復建大橋通海外,振興油路惠農家。”近50歲的村醫熊虎三吟道:“鑿開天塹成通道 ,整治沉疴煥俊顏。”農民詩人譚國政吟道:“今成康道兮,通達于邊陲。屈原老家兮,振興又騰飛。”這些屈原后裔的詩人們紛紛吟詩表達興奮之情。
樸實無華詩如人
頗受尊重的74歲的黃家兆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如今是屈原廟的第三代義務守廟人。初中文化的他從小愛好詩詞,認真刻苦已成習慣。他借屈原廟前的黃連樹喻己:“不老黃連樹,身修綠艷妝。枝繁餐雨露,蒂固御風霜。盛夏驕陽烈,擎天酷署涼。虬根盤峻嶺,守望屈公堂。”在端午詩會上,他高興地結識了76歲的中華詩詞學會高研班導師傅占魁,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黨支書姚泉名等新詩友,交流切磋詩藝。姚泉名現場對黃家兆的詩作點評:樸實無華,詩如其人。黃家兆極其欣慰,連稱遇到知音。
圖為姚泉名與黃家兆交流詩藝。新華網發 亞蘭 攝
在屈原廟的陳列室里,騷壇詩社歷年的詩作已裝訂成冊,一字排開,猶如清風拂面,令游人贊賞不已……
詩鄉新景新象任徜徉
如今的樂平里是個什么形象呢?樂平里的教師詩人劉建囯的描述:“蔥蘢桔樹秀田野,錯落樓房飛紫煙。清雅茶園含玉露,寬平油路到村前。”60多歲的老農詩人譚國洪寫道:“迷眼斑斕妝四野,蜂飛蝶舞戲農狂。”騷壇詩社常務副社長譚國鋒以一闕《漢宮春》吟道:“平地蒼蒼,望香爐坪外,和煦斜陽。人間美景相映、異彩流光。群山環抱,任游客、隨意徜徉。騷客處,百花怒放,年年蝶舞蜂狂。”
如今,田園新詞在三閭騷壇的詩歌中生發出耀眼的光芒。“我們相信,穿越時空歸來的屈原定會萬分欣喜,定會與天地分享這份新時代的田園華章!”三閭騷壇詩社社長譚榮昌動情地說。
三閭騷壇的發展,帶動了秭歸全縣民間詩社的興起,現有全縣各單位詩社 30余家,社員達2500余人。(劉兆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