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與子期的故事講的什么?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后在晉國當大夫,在一次回鄉途經漢水,鼓琴時遇到鐘子期,結為兄弟,并約定來年中秋再見,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約時,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墳前祭拜后,摔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
據《琴操》、《樂府解題》記載: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某天,成連對伯牙說:“我能教你彈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萬子春老師,住在東海的蓬萊山上,他善于彈琴也善于移情,我們一起去拜訪他。”伯牙當然樂意,于是他們就一起去東海。
可伯牙到了東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創作了《水仙操》。
伯牙與子期的故事的結局是什么?
伯牙他彈的琴雄壯響亮時,樵夫鐘子期說:“這琴表達了群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樵夫說:“這之后彈的琴聲,表達了無盡的流水。”伯牙不禁感到驚喜。以前琴表達的思想沒有人能聽懂,但是眼前的樵夫卻聽得清清楚楚。沒想到,在這野嶺,手下,他遇到了一個他很久都找不到的知己,于是他問明了樵夫叫鐘子期,并開始和他喝酒。兩人談得越來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兄弟。約定明年中秋節再在這里見面。在與鐘子期含淚離開后的第二年中秋節,伯牙如約來到江口, 漢陽,但他等了又等,但他從未見過鐘子期前來赴約,所以他彈鋼琴召喚知音,但過了很久,沒有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詢問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因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說要在河邊修墳,聽伯牙彈琴。
聽了老人的話后,伯牙很難過。他來到鐘子期墓前,悲傷地彈奏著古曲《高山流水》。彈完之后,他斷了弦,嘆了口氣,把心愛的瑤琴砸在青石上。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己死了。這琴還能給誰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