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典雅的民居庭院,干凈整潔的村組道路,湖畔邊小游園里的鮮花盛開,恰是湖光春色兩相宜,猶如仙境落凡塵。走進光山縣斛山鄉鄭灣村,一股恬靜優雅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剎那間忘卻世俗的凡塵羈絆,滿身的心曠神怡。
近年來,鄭灣村“兩委”干部圍繞“綠、亮、凈、齊、美”五個方面,組織帶領志愿者、村民開展環境整治,用實際行動繪就了建設美麗宜居家園的人居環境整治新畫卷。

合力謀劃環境整治“規劃圖”
從2020年開始,村“兩委”都會定期召集鄉賢能人、群眾代表、在外成功人士和大學生聚在一起“謀篇布局”,把鄭灣當成自己的小家來謀劃,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家園環境整治提升“出點子”、“謀對策”。
經過不間斷的“頭腦風暴”,鄭灣村的治理藍圖清晰可見。接下來,就是實干。村“兩委”全面整合資源,積極爭取縣鄉項目資金支持和募集社會資金,按照規劃圖對人居環境進行整治。
“我們按照‘三讓一騰退’的思路,動員村民拆除亂搭亂建,讓出家門前的空地,騰退閑置的荒地,修建小廣場、小游園,拓寬村組道路。”陳有財說。

幾年堅持下來,鄭灣村累計新修道路12.1公里,栽植行道樹6500棵,路燈安裝216盞,打造游園5座,放置垃圾桶76個。就地取材,把村民不要的青磚紅瓦、灰瓦、石墩和壇壇罐罐拿來點綴小游園、隔墻弄道,實現變廢為寶;對鄭東、鄭西、陳大灣3個村民組民居墻和門窗統一粉刷;打造文化墻8處,維修百年古井2口,加工沙樹做成菜園圍欄……。
隨著硬化路鋪到家門口,小游園里花團錦簇,景觀式廣場和民居相映成趣……看到村里的“新面貌”,61歲的村民陳有祥十分激動地說:“環境美了,沒想到當初我提的整治建議真的被采用了。”
健全常治長凈管理“制度圖”
“我負責打掃夯灣路到鄭灣新村路,每天都會簽到,村里邊定期會對我們進行考核打分,不認真打掃會扣工資”,正在打掃衛生的保潔員汪太中介紹說。

“我們想著是環境打造出來了,就得想辦法讓好的環境一直保持下去,讓大家住得舒心”陳有財回想說。
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鄭灣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環境治理方法。一是建章立制。將講文明、愛衛生納入“村規民約”,將門前“五包”落實到戶到人。二是考核激勵。按月度、季度、年度對保潔員、公益崗位考核打分,獎優罰劣;實行人居環境積分制管理,激勵村民自覺參與到家園環境治理。三是常態監督。采取“三位一體”常態化監督模式,由農戶監督清運員垃圾清運,村“兩委”監督農戶房前屋后及庭院整潔度,垃圾清運員監督農戶是否按規定將垃圾分類歸置到垃圾桶。
互促互畫美美與共“文明圖”
走進鄭灣村陳大灣組,村民門前放置的綠色垃圾桶十分顯眼。陳有財介紹:“全村每家每戶門前都有這樣一個垃圾回收桶,鄉垃圾清運車每天定時會將垃圾運至回收站。”
為了讓村里的環境保持干凈衛生,鄭灣村持續開展了“三星文明戶”“最美庭院”評選活動,村委會對每家每戶衛生狀況進行評比,推動文明新風進萬家。

來到獲得村“最美庭院”稱號陳有勝的家,院子中央的月季姹紫嫣紅、濃艷芬芳,旁邊擺放著10多盆綠植,扮靚了這個農家院。
“路寬了、水清了,環境美了,大家都非常珍惜,我也不能落后。”陳有勝在平時只要一有功夫就會看看房前屋后以及門口花園、道路是否臟了,發現有落葉、泥土就會及時地打掃。
“村里的環境衛生好不好,關鍵在村民。”陳有財說,環境好了,通過“門前三包”的方式,大家都比著誰家更干凈,更衛生,村民從之前的“我在看”變成的現在的“我在干”。
同時,村里的志愿者服務隊還經常帶領大家,每星期打掃一次村級道路、文化廣場、綠化地等公共區域,通過不斷的正向激勵、示范帶動村內逐漸形成了講文明、愛環境的濃厚氛圍。(郝昱瑋 郭錦德)
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