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息肉應該怎么治療?
如果患者體檢時發現乙狀結腸息肉,一般藥物治療無效,需要通過內鏡下治療、外科手術治療這兩種方法進行治療,通常比較常用的是息肉摘除術。乙狀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以后送至病理科,進行詳細病理學檢查,判斷具體的病理類型,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還是腺瘤型息肉。如果患者得乙狀結腸息肉后不治療,部分患者最終可能會演變成乙狀結腸癌。
1、內鏡下治療:較多息肉為蘑菇狀,有蒂部,頭部較長,根部較細,并且沒有發生癌變,一般可以通過腸鏡下息肉摘除術進行治療。如果乙狀結腸的息肉蒂部比較寬,還可以通過黏膜下切除術,或者黏膜剝離術等方法將息肉進行處理;
2、外科手術治療:部分息肉切除后病理顯示已局部癌變,部分患者通過內鏡下摘除后還要追加手術,因為腸鏡下息肉摘除并不能進行淋巴結的清掃。如果已經發生癌變,可能會引起系膜的淋巴結轉移,此時通過外科手術治療切除病變處的腸段,清掃引流區淋巴結。
乙狀結腸息肉切除后會復發嗎?
乙狀結腸息肉切除后是否復發要根據息肉的病理學類型,具體如下:
1、病理提示良性:如炎性息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這種息肉切除后,相當于在臉上長了一個青春痘,過了一段時間旁邊也有可能再發青春痘,這談不上是復發,只能說再發;
2、病理提示癌癥:如果切除不徹底,這個癌就有可能會復發。需根據患者在超聲內鏡下看癌灶浸潤的深度深度,在CT上要評估癌灶周圍的毗鄰結構怎樣,決定患者是不是需要再進一步的進行根治性的乙結腸癌根治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