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關注環保,那么一定經常聽到一個詞,叫“碳中和”,這個詞,我們可一定要了解,因為以后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它了。
想想,飛機、高鐵、汽車等交通工具使用的什么燃料進行運行?我們取暖用的什么燃料?答案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這些來自地底下挖出的燃料,在生活中帶給我們了許多便利。然而,卻對環境也帶來了巨大的污染。
例如工廠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出來,使我們的吸入的空氣不清潔,同時,還會經常遇見下酸雨,海平面會大幅度上升等情況,造成氣候惡劣。這些都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的。
縱觀全世界,我國的碳排放量已位居于第一。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在電力行業和工業行業,這對于整個地球和全人類都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那怎么辦呢?
于是我們鄭重向世界承諾,力爭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就提出兩個新詞,一個是“碳中和”,另一個是“碳達峰”。
那么什么叫“碳中和”?簡單來說,到2060年,在中國的國土上,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將會帶來顯著性的下降,即使還在有排放的情況下。通過我國植樹造林的方式,排出的這些部分氣體也能被消化掉。
到那時,我國將要達到碳0排放的狀態,我國目前有100億噸的碳排放,最后要實現減到0,這才叫“碳中和”,當然,要實現“碳中和”還是有很大困難的。
那么我們實行“碳中和”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它是為了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地球是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第二,它是為了能夠擺脫我國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從我們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上來看,煤炭的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五十,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很高,石油需求百分之七十以上靠國外進口,所以,如果沒了進口石油和天然氣,那我國將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第三,這是對我國能源安全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一點,就是從化石能源為主轉向非化石能源過渡。
要實現對碳排放的量化,那么就要對碳排放進行核算,它可以是通過接入物聯設備獲取碳排放源的能耗數據,并通過以往用能情況,綜合得到能源活動水平數據,基于內置的碳排因子及量化邏輯,計算碳排量,根據計算結果匯總成碳排放總量并自動生成碳排放量化報告,上級層面可隨時查詢。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種:排放因子法、質量平衡法、實測法,其中排放因子法是目前應用范圍最廣泛。
我們可以就企業的層面來看,要做好企業碳排放核算,就要根據企業使用了多少煤石油和天然氣來測量這家企業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上面給大家介紹了量化碳排放有三種方法。接下來,我們一種一種地來舉例:
第一是排放因子法,首先要找到企業的排放源頭,找到排放源頭對應的單位能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指標,用這個指標再乘以單位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再將活動量與排放量相乘,就能得出一家企業的碳排放量了。目前我們國家有關部門都有排放因子數據庫,也可以通過這個查到企業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的量。
第二是質量平衡法,一種物質不管它發生什么形態的變化,它的能量或者質量都是守恒的,比如說一家發電公司,把發電前煤炭中所含碳的質量跟發電完之后煤炭的碳渣所含的碳的質量相減,其中的差額部分就是排放量。
第三是實測法,也叫直接監測法,它會給企業的排放設備上安裝一個監測器,直接測量企業的排放物的排放濃度以及排放量,它可以實時地把數據報送到相關部門,能做到更精準。這就是這三種測量方法的具體實施結構。
最后,我們只有對碳排放量化,我們才能做到碳中和,這對我們的環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面對全球變暖,我們只有不斷地采取措施,尋找方法,我們的地球母親才能維持平衡,我們才能好好地在這個地球上生活,所以,采取碳中和迫在眉睫,就讓我們共同期待2060年的中國將會給世界交上一份怎樣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