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李群玉是誰
詩人李群玉,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08年,卒于公元862年。祖籍澧州。
在詩人輩出的唐代,唐代詩人李群玉,仍然在詩壇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足以說明李群玉的詩歌才華。
李群玉詩作感情是什么
在《湖南通志》一書中,記載了中,李群玉的生平經歷和詩歌成就。原話是“詩筆妍麗,才力道健”。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卻反映了世人對李群玉詩歌才華的欣賞。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普,早年游歷澧州,得知李群玉才華橫溢,力勸李群玉入朝為官,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后來,當裴休首相巡查湖南時,請李群玉贈詩一首。后來,李群玉去京贈給唐宣宗自己所寫詩歌。唐宣宗讀完之后,稱贊李群玉的詩高雅且蘊意深遠。后被任命為弘文館教書郎一職,并把大量的錦緞器物送給了李群玉。作為一名官員,他與杜牧,姚合,方干,李頻和段成式交往酬唱。四年后,銜冤歸鄉而死。可見他當官確實是不明智的李群玉喜歡郊游,所以足跡走遍了南北,結交了許多朋友。《全唐詩》 中收集了晚唐著名代表詩人李群玉的詩歌,共263首。此外,李群玉還被稱為湖南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在李群玉的詩中,可以看到晚唐的人文特征。
他曾作詩《石渚》,記錄了長沙窯燒制瓷器的生動場面,后人認為李群玉是記錄長沙窯的第一人。《秋怨》、《感春》、《山中秋夕》等詩都是唐代詩人李群玉的代表作。
王國維《人間詞話》 中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詩人愁腸百結,作品中中的客觀意象也涂上了一層抹不去的憂傷,或望雁成悲,“搖落江天欲盡秋,遠鴻高送-行愁”(《江樓閑望懷關中親故》);還是聽雨多愁,“春燈含思靜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或者聽到笛聲時感到悲傷,“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
李群玉詩歌情感的原型模式是對以屈原, 宋玉和莊子為代表的湘楚文化及其“詩性思維”模式的認同;
李群玉詩歌作品是以遷徙隱逸為主題的湘和楚文化的反復吟唱,是“詩性思維”的運用和再創造。然后,從情感的共時向度,分析其詩歌與晚唐情感的一致性。然后,選取了最能反映其文化特征的李群玉詩歌中中的神話意象和其流浪生活中的自然意象。運用意象分析和原型文化理論,進行文化闡釋和審美內涵分析。其詩歌的藝術風格呈現出孤、美、雅、清、淡、靜的雙重意趣。最后指出其詩歌的意義不僅在于其山水詩與晚唐山水詩有了融合的新契機,而且他的部分詩歌在審美方向和表現內容上對推動這一新的詞體的發展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