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時至今日,杠桿原理依然適用。根據杠桿原理,需要找準支點以及相應的工具,便可以利用“巧力”完成很大的任務與挑戰。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行貴州省分行支持黔西南州萬峰林景區提質改造項目)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力量的支持。如何以金融力量撬動鄉村振興?如何讓鄉村金融既“便捷”又“實惠”?如何讓農民享受到“省時、省心、省力、省錢”的金融服務?如何通過金融的力量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鄉村振興是國之大者,服務鄉村振興是國有大行的本職所在。以建行為例,該行積極探索金融助力鄉村振興之路,將自身特色和業務優勢與鄉村發展的需求相結合,總結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一整套“打法”。
作為一家非傳統“農字號”國有銀行,以遍布全國各地的1.4萬多家網點以及“裕農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為“支點”,織密鄉村金融服務網絡,運用新金融的思維、工具和方法開展鄉村振興服務,以金融科技手段服務鄉村“長尾客戶”,同時形成具有建行特色的涉農信貸產品體系,積極滿足縣域鄉村客戶的資金需求,撬動鄉村振興。

(建行貴州省分行鄉村振興示范點:黔西南州興義市民族村“裕農通”服務點)
經過持續的探索和實踐,建行構建了“1211”體系服務鄉村振興。即一個“裕農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臺、兩大涉農信貸產品包、一系列涉農專業化生態場景、一套涉農金融智能化風控體系。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建行 “故事”正在不斷上演,這是建行作為國有大行的擔任與使命,也是建行用新金融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寫照。
支點:織密金融服務網絡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建行便率先成立了鄉村振興金融部,專職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工作,該行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從總的架構來看,建行總行設有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該行董事長任組長,辦公室設在鄉村振興金融部,承擔全行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職能。
目前,建行37家分行中,有36家分行均成立了鄉村振興金融部門,僅深圳1家分行未設立相關機構。
以金融力量服務鄉村振興,最關鍵的還是要從鄉村發展的特點出發,針對其難點、痛點,發揮自身的優勢“對癥下藥”,逐個擊破。
從發展實際看,鄉村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回報慢,相對于二三產業,農業天然弱質,農民居住分散,廣大涉農經營主體規模小、數量多,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金融的發展。
建行深知,服務鄉村振興需要走近農民群眾,下沉金融服務重心,讓農民群眾感受到金融的溫度與親切。
如何讓金融更接“地氣”?建行給出了答案:走進鄉村,織密金融服務網絡。
建行充分發揮遍布全國各地1.4萬多家網點的優勢,把金融活水引入田間地頭,推動實現農民容易貸款、便宜貸款。
截至2023年6月末,建行縣域網點4238個,占比近30%。上半年新設營業網點13個,其中縣域機構網點新設11個。在16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的80個設立營業網點137個。
不僅如此,建行還將銀行的窗口搬到“村口”,構建農村金融基礎設施。一方面,建行與村委會等主體合作,線下打造“裕農通”服務點,37萬個服務點覆蓋全國大部分鄉鎮及行政村,服務農戶超5800萬戶,讓農戶足不出村就能辦理民生繳費、社保醫療等金融和非金融服務。
“富裕的‘裕’,農民的‘農’,通達的‘通’,與農村更近、和農民更親,裕農民,通農村,這是我們核心的價值。”建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解釋稱。
另一方面,為更大限度提升服務便利化程度,建行將“裕農通”服務點的涉農金融、非金融服務向線上延伸,線上打造“裕農通”APP,為農民提供智慧村務、電子商務、便民事務和基礎金融服務,截至2023年6月末,APP注冊用戶1024萬戶,累計發放貸款522億元。
從“裕農通”品牌到“裕農服務體系”,再到“裕農發展生態”,建行從未停止對“裕農通”的進一步探索。當然,只是走進鄉村不行,同時要學會連接鄉村,把金融資源和場景連起來,這便是建行服務鄉村振興的初心。
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建行始終把握幾個理念:一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不是一個具體條線的業務,是一個綜合系統地組織發動的業務。
二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不只是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建行在各地都是通過與黨委政府、社會機構,包括相關涉農主體的有效連接,構建鄉村金融發展生態。
三是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是有別于傳統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方法、產品、路徑,需要全新的打法、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模式,包括全新的規則范式以及全新的產品樣式。
那么,建行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有哪些成果呢?
信貸是衡量一家銀行鄉村振興服務情況的主要指標。三年前,建行全口徑的涉農貸款1.8萬億元,截至到2023年6月末,這一數據達到3.62萬億元,翻了1倍。
工具:金融科技巧“添翼”
金融為本,科技為器。
新發展階段,如何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作用,踐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重要課題。
金融科技戰略是建行的三大戰略之一,建行致力于打造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團。2023年1月末,建行發布了“建行云”品牌,建行云也成為建行金融科技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近年來,建行積極發揮金融科技優勢,打造涵蓋平臺、信貸、場景、風控的鄉村金融生態圈,借力金融科技,在服務鄉村振興之路上跑出“加速度”。

(富錦市硯山鎮巨福村農戶向建行工作人員介紹土地流轉及莊稼長勢情況)
建行以共享方式,立足科技優勢,實現了普惠的價值,創新“裕農快貸”“裕農貸”等產品,幫助農民容易貸到款、便宜貸到款,助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建行應用高質量的外部數據,打造線上“裕農快貸”拳頭產品。該行與政府、農險公司、農業龍頭企業等加強數據共享,基于農戶信用信息等涉農數據,創設農戶專屬風險畫像模型,批量化、模型化地驅動農戶貸款投放。截至2023年6月末,“裕農快貸”余額757億元,較年初新增300億元,增速66%。
建行深挖數據背后的信用資源,讓“信息”變“信用”。據介紹,建行依靠科技手段,對農民進行“信用”畫像,主要采集日常生活中五類數據:一是農民的基本信息數據;二是農民的生產信息;三是農民的資產信息;四是農業的保險信息;五是農業的補貼信息。
建行構建農業大數據平臺,基于數據提升貸款投放能力。建行聯合黑龍江農業農村廳,建立“13456”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包括打造1個監管體系,建立政府端、主體端、消費端3個產業互聯網服務入口,依托農業生產要素供需、初級農產品收儲、農產品銷售等4大市場,服務農資經營、農業生產、農產品收儲等5類涉農生產經營主體,實現信貸、結算、保險等6類金融服務與農業產業鏈條的融合與銜接。
此外,建行因地制宜打造線下“裕農貸”系列產品,服務農業生產、經營等場景中的信貸需求。目前,已經形成山東的“齊魯振興貸”、江蘇的“城鄉融合貸”等典型模式。截至2023年6月末,“裕農貸”余額930億元,較年初新增292億元,增速46%。
據了解,建行涉農貸款有三大特點:第一,60%是線上貸款;第二,60%是信用貸款;第三,年利率基本在4%以下。
截至2023年6月末,建行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余額3138億元,較年初新增1101億元,增速54%。純線上的一年期信用版“裕農快貸”利率低至3.55%。

(建行黑龍江富錦支行“張富清金融服務隊”深入富錦市硯山鎮巨福村開展涉農需求調研)
不可否認的是,農業具有天然的弱質性,風險與收益不對等。在持續加大農戶生產經營貸款投放力度,降低農戶端貸款成本的同時,建行如何有效管控風險?
“只要是真農民、真農業、真需求,發放信貸基本上沒問題。”建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表示,貸款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來。
建行通過工具、手段,盡可能增強農民的抗風險能力。“面對疫情、種植業災害,我們可以調整貸款期限,通過延緩措施讓農民度過難關。”建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說道。
建行將風險管控作為涉農金融服務的“生命線”,沿著“真農民、真農業、真需求”的邏輯,不斷提升風險管控能力。
一是將涉農信貸風險管控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制定全行統一的涉農信貸風險偏好,引導全行自上而下強化涉農信貸風險管理。加強涉農金融風險管理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既懂業務、又懂風險的專業人才隊伍。
二是不斷提升數字化風控能力,用科技手段加強涉農金融風險防控。研發部署風險監測預警模型,加強風險自動識別與預警。利用多源涉農數據,加強線上貸款數據的交叉驗證,確保貸款真實性。
三是扎緊制度的籠子。建立嚴密的涉農信貸風險管理制度,加大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風險管控要求執行到位。
截至2023年6月末,建行涉農貸款不良率0.72%,農戶生產經營貸款不良率0.84%。這些數據,證明了建行探索的有效性。
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
先利他后利己,先成人后達己。
金融業正邁向從更廣泛的社會價值維度衡量的價值時代。除了科技性之外,建行服務鄉村振興的“打法”還包括社會性、綜合性、生態性。
近年來,建行始終堅守“國家利益至上,服務建設為本”的職責使命。2017年起,建行全面開啟新金融行動,金融服務邊界持續延展、實踐成效不斷提升,并形成一個涵蓋產品、平臺、場景、客戶的鄉村金融生態圈。
在做好信貸支持的同時,建行瞄準特定客群,以構建金融生態的方式,貢獻獨特的制度價值,助力暢通農產品循環,聚焦全國農貿農批市場客群,打造“裕農市場”生態場景。
目前,建行創建形成了內蒙古乳業、山東壽光蔬菜、云南鮮花等典型的產業鏈服務系統。
“我們稱之為農業全產業生態場景”,據介紹,通過平臺的搭建,建行圍繞市場和產業,讓種東西、賣東西、買東西、管東西的人做到“四合”,即信息匯合,各種生產要素聚合,服務實現綜合,最后實現經濟撮合。
今年上半年,建行還與中國食用菌協會開展合作,系統化推動食用菌產業發展。聯合推進安徽定遠“蘑菇小鎮”和福建古田“食用菌之都”建設,打造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特色樣板。
建行還創新“木耳貸”“香菇貸”“菌菇貸”等系列信貸產品,為食用菌龍頭企業、小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客群提供信貸服務。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不等于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建行主動將服務鄉村振興融入黨委政府中心工作,銀政攜手,共同下好“一盤棋”。例如,建行與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提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一攬子”任務舉措。
為破解奶牛養殖業有效抵押物不足的難題,建行聯合內蒙古阿榮旗黨委政府,在全國首創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阿榮旗政府配合建行,制定設施農業抵押登記政策制度,為奶牛養殖設施發放“身份證”。在貸款抵押環節,出具《農業設施抵押登記證明》。
金融不僅僅會“錢生錢”,更能實現“人幫人”。建行在服務鄉村振興時,不僅是簡單的資金投入,更應注重金融的人文關懷。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的摸索,建行探索出一條將基層黨建資源、鄉村治理資源與國有銀行金融資源有效結合的鄉村治理新路徑。
在內蒙古自治區,建行與各級黨委、政府聯合,選聘返鄉大學生或村干部作為“金融副村長”,向農民傳達黨的富民政策、傳遞黨關愛鄉親的聲音,傳播農民需要的金融知識。
“用最樸素的話讓老百姓聽懂”,這便是金融副村長的職責以及優勢所在。村鎮兩委的干部是老百姓的帶頭人,建行致力于把他們培育成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者,金融與鄉村的連接者,成為老百姓獲取金融資源的貼心者。

(建行貴州省分行信貸支持黔西南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配送中心項目,周邊異地扶貧搬遷農戶正在分揀辣椒)
鄉村振興不僅僅在田間地頭。建行也在推動“雙碳”建設,比如林下經濟,通過釋放林權等措施,為農民致富增收。“過程中,我們是多元化目標引領,綜合化手段推動,鄉村振興沒有局限于其本身,核心是要推動當地經濟、推動城鄉融合。”建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稱。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在探索“金融+法治”的道路上取得良好成效。為鞏固貴州萬峰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公益訴訟案的治理成效,促進公益訴訟成果向生態環境成果轉化,建行協同最高檢與地方政府,強化湖區周邊金融服務支持,帶動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服務生態振興。
具體而言,建行圍繞搬遷企業、置業漁民等主體,一企一策、一戶一案,制定金融服務方案;圍繞環湖道路、污染治理等生態建設項目,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圍繞特色產業,支持萬峰湖漁業公司做大做強,并為上下游農企、農戶提供信貸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次智慧的打法。
未來:繼續書寫建行“故事”
善建者行,成其久遠。
2020年底, 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經過8年的持續奮斗,全國832個縣全部脫貧,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
金融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建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政治站位,下沉服務重心,以新金融實踐服務“國之大者”,用金融“活水”澆灌廣袤的農村大地,全力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建行董事長田國立曾表示,將服務鄉村振興作為新金融行動新主場,聚焦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強化經營工具,聚焦經營客群,挖掘經營價值,進一步加大產品創新力度,豐富鄉村金融資源供給,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實現鄉村振興金融業務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田野“沃土”是金融服務的“熱土”。下一步,建行將在鄉村振興領域持續發力,進一步深化新金融實踐,深入探索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模式、路徑和方法。
重點圍繞三個方向:一是落實國家戰略;二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三是圍繞農業產業、農村建設、農民發展等發揮金融作用。
在服務鄉村產業方面,建行將加大對縣域涉農龍頭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持續深化特色農業產業鏈生態場景建設,圍繞糖、糧、棉、油等重點產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助力做好“土特產”文章。

(煙臺嘉桐酒業有限公司工人在檢查整理流水線上的果酒)
同時,不斷完善“裕農市場”“裕農合作”“裕農托管”等特色服務模式,助力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發展“裕農快貸”“裕農貸”等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助力農民致富增收。
建行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持續做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金融支持,加快推廣“高標準農田貸款”“設施農業貸款”“農產品冷鏈物流貸款”等特色產品,加大重點領域信貸支持。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